1984年10月的中國南方,綠皮火車穿越蜿蜒的山脈,緩緩開向海南。火車里,趙二生望向窗外。這是趙二生和他的團隊第一次踏上海南這塊土地。他們背著大大小小的布袋子,里面是谷子種。他們期盼中國第一代雜交谷 能從這批種子中誕生。 趙二生鼓勵大家努力工作。雜交谷是世界難題。經過半年多的努力,趙二生帶著試驗結果回到了張家口農科所。時間來到1989年,各研究單位精簡編制,研究經費減少,趙二生向師父崔文生主動請戰,力保雜交谷目。趙二生帶著微薄的資金再一次踏上海南之行,大膽提出兩系法方案,卻沒能通過評審。在省農科院的支持下,趙二生爭分奪秒,將所有精力放在兩系法谷子雜交項目上。雖遭遇多次失敗,更激發了他獨立思考,確定了海南和張家口育種的不同光照、溫度控制的光溫敏技術要點,谷子兩系法理論成功。2000年,在海南通過光溫敏不育性和配合力篩選,選育出的“ 張雜谷一號” ,通過了河北省品 種評審。至此,趙二生經過近 20 年的努力,成功研究出雜交谷。而研究并沒有停止,為了區分真假苗,趙二生多次試驗,在中國農科院王天宇博士的幫助下,制出抗拿捕凈除草劑雜交種 。這就是世界上第一個抗除草劑雜交種“張雜谷 2 號”。試驗成功后,遇到張雜谷推廣難題。巡天種子公司的溫君大膽與農科院合作,大面積種植,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,遭遇“ 卡脖旱”。給農民造成顆粒無收的 損失使得趙二生十分自責。痛定思痛,通過試驗提出稀植,制定種植標準,這件事激勵趙二生更嚴格要求自己,鉆研學習提升自己,更與國內外專家交流。與華大基因的合作,加速了張雜谷品種的繁育,品種更元、更具抗性。趙二生的非洲之行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到訪,更擴大了張雜谷的國際影響力。又是一年全國各地谷子的大豐收,趙二生感到自己的研究是有意義的。趙二生將自己的一生貢獻給了張雜谷,被稱為“雜交谷之父”。